評價結論: 該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的風險類別為較重。 建議: 1 工程防護的改進建議 (1)生產設備的選型應優先考慮低噪聲的設備,或對剪板機、壓彎機、沖壓機、鋼背液壓機和蹄鐵整形機等機加工設備采取有效的隔聲、吸聲、消聲或減震等降噪措施,加強設備的保養、維護,嚴禁設備超負荷運轉,定期對減噪設備進行維修,盡量降低噪聲產生的強度。合理安排工人作息時間,并為這些工種崗位人員配發符合要求的護耳器。 (2)做好日常維護保養,對功率衰減達不到設計要求的防護設施要進行更新;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杜絕在防護設施未開啟或不正常情況下進行生產作業。 2 應急救援措施 (1)建議在易造成急性中毒的浸膠涂膠的車間,設置與事故排風系統相連鎖的泄漏報警裝置。 (2)建議建設項目定期對應急設備、應急用品等進行保養、維護,保證其處于正常狀態。 3 個人防護用品的改進建議 (1)宜在日常培訓過程中,加強對防護用品知識的教育,并督促相應崗位員工做好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佩戴。 (2)應從正規渠道采購個體防護用品,向供貨商索取防護用品的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和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安全標志,并確保配置的防護用品類別與參數與現場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類別和濃度/強度匹配。 4 職業健康監護的改進建議 依據相關法規、標準的相關要求: (1)進一步完善、規范員工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職業健康檢查應選擇具有職業健康檢查資質的機構進行,檢查項目應符合《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 188-2014)相關要求,并做好檢查結果的歸檔工作。 (2)繼續規范在崗期間的職業健康檢查周期,所有接觸職業病危害崗位員工皆應按職業健康檢查周期進行在崗期間的職業健康檢查,并依據職業健康檢查報告建議,安排檢查結果異常人員復查等后續工作。 (3)建設單位應在每年高溫季節來臨前組織作業人員進行高溫職業健康體檢 (4)建設項目接害崗位人員職業健康檢查項目及檢查周期見表11-1。 5 職業衛生管理的改進建議 (1)切實落實職業衛生責任制度,加大職業衛生投入。對本單位的職業衛生工作做好日常監督和檢查。 (2)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告知與警示標識管理規范》、《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等的相關要求,建議建設單位制定包括高溫中暑、化學品中毒等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成立應急救援組織機構,配備應急救援人員。預案中應包括組織機構及人員、通信聯絡方式、應急響應程序、應急演練、應急物資等內容。每年組織一次救援演練,由建設單位安全、消防、保衛和醫療機構等部門參加,并對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做好總結和記錄。 (3)建議建設單位應急醫療救護應選擇當地二甲以上醫院,并與其簽訂相應的書面協議,擔負搶救受傷、中毒人員工作。 (4)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應加強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管理和技術知識的學習;加強新進員工、轉崗員工、復工員工職業衛生基礎知識的培訓,并將培訓過程現場記錄歸入職業衛生檔案中。把職業病源頭防治工作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內容。 (5)建議建設單位根據相關要求進行后續的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 (6)繼續規范職業衛生檢測工作,職業病危害較重的建設單位,每年需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工作場所內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至少一次的檢測。 (7)根據《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三同時”監督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建議建設單位將本項目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和職業病防護設施驗收過程形成書面報告,并存檔備查,并進行信息公示。 (8)建設單位應在2020年7月對作業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 |